张凯旌编
深海
“那是一个遍地黄金的时代,只要你蹲下来,就能捡到钱。”曾有校外资深教培人士如是形容两年前的在线教育行业。
疯狂的融资、随处可见的广告投放、对就业人才的虹吸……在线教育的火热仿佛就在昨天。然而,年这条万亿赛道却轰然倒塌,裁员、关停、人去楼空在一夜之间成为了行业的主旋律。
从资本市场中的股价跌幅也能看出新监管形式下行业的惨烈。年2月18日至今,好未来跌超97%,新东方跌超90%,高途跌超98%,51Talk跌超95%,精锐教育跌超98%。
对此,有不少行业人士将其归结为“双减”政策的发布。诚然,“双减”的确对校外教培行业,特别是K12群体造成了打击,但在“双减”推行前,教培行业内部的乱象也已经升级到了前人望尘莫及的程度。诱导消费、霸王条款、虚假宣传……为了卖课,机构们无所不用其极,但在泡沫破灭后,却少有人能站出承担消费者的巨大损失。
雷达财经注意到,在中消协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教培机构频现跑路及退费风波已成为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之一。双减叠加疫情,教培机构直接化身“吞金兽”。
根据雷达财经不完全统计,主攻K12领域的在线教育机构,目前在黑猫投诉平台中被投诉数量最多的公司为VIPKID,累计达次,而前十名中也不乏掌门1对1、51Talk、作业帮、高途、新东方等知名公司。
K12营销乱象频发
“新东方怎么又被点名了?”通过新东方屡次被点名的原因,也能窥见教培机构违规问题的共性。
年4月,因价格违法、虚假宣传等行为,新东方在线被顶格罚款50万元,与其一同被罚的,还包括好未来、高途课堂、高思三家教培巨头。
根据北京市市监局消息,新东方在线通过其运营的官方网站销售的多款培训课程,销售页面显示诸如“优惠后”的优惠促销活动,但价格在优惠促销活动前未实际成交过,为虚构原价。
而这种行为已经构成“利用虚假的或引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价格违法行为。
类似的案例还包括新东方在线于同月在今日头条发布的“新东方——1元雅思课”广告,广告中称原价元精品课4月27日只需1元,但这个号称“原价元”的课没有任何的销售记录,也从未在销售页面标明过。
5月,新东方又被重庆市教委、北京市教委和广州市市监局连续通报,涉及违规收费、超前超纲培训、广告宣传等多项问题。
根据北京市教委通报,新东方在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教学点存在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超过3个月或60课时费用的情况;在海淀区和朝阳区的教学点则出现了教学内容超出国家相应课程标准的情况。
而广州市市监局的工作人员则表示,新东方的网页上含有宣传培训效果的内容;宣传单张折页上有标示限时优惠价、表述不清晰准确的内容;还涉嫌无证开展招生宣传。
简而言之,按照《广告法》规定,校外培训机构是不能宣传学生考试分数或者所获奖学金情况的,更不能利用高分学生照片或其形象,对教育培训的结果做出明示或暗示的保险性承诺。
至于虚构教师教学经历进行宣传,更是不被允许。但这样的现象,却在教培机构中异常普遍。7月,中消协继续曝光新东方,其指出,新东方“名师风采”栏名教师中,76名教师的实际教龄与宣传不符,虚假宣传比例高达73.8%。
如“张某某3年教龄”、“廖某某6年教龄”,但按照教师资格证的颁发时间计算,两人的真实教龄分别为5个月、2年。
多项违规叠加下,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新东方、学而思、作业帮等15家校外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行为和价格欺诈行为的罚款累计达到了万元。
有观点认为,在线教育企业频繁触及红线,源于资本涌入造成的营销大战,而对此最好的见证莫过于多家巨头由盈转亏的财报。为了流量、转化、续报,教育机构精心编制起了一张张“资本的大网”,等待家长们落入其中。
曾有接近好未来的人士透露,开免费讲座是获客的第一步,紧接着是一套难度极高的试卷,考题超出考纲,“直接把孩子考懵”。下一步是一套完整的销售话术,夸耀自家课程体系如何完善的同时,还要渲染“未来一半学生上不了高中”的紧张情绪,最后搭配购课优惠,从而将客源拿下。
而在一些教培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