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分离是不可避免的庸常,或许很容易成为习惯,还有与自己的相处。
其实今年受疫情的特殊影响,儿子在家已待了一整个学期,我们似乎早烦他了。
看看他的样子,每天几乎一吃罢饭就把自己关在房里,你不知道都在干些什么,一天走动可能不超过百步,真担心他这样宅下去影响基本的身体健康。
自然要说道。可说不说在我,听不听在他,又不能强迫他什么。孩子大了,总有个人的自由,以及自己所喜欢的生活方式。他不觉得自己这样有什么不妥,我又如何去改变他。况且用他的话讲,之所关上房门,就是不想我看见了生气——他还知道为我们考虑。我戏称他是在闭关修炼,他竟笑纳了这样的说法,有时正好以此回怼我。
网课结束,自然想逼他出门,不是声称将来还想创业吗,也该利用暑期打个工,融入社会,出去见见世面,不能只知道在家里纸上谈兵幻思神游。
他当然能找到托词。也罢,还有雅思培训课要上,就先饶了他。出国留学的梦想他倒是从未削弱过,当初执意要报考学费高昂的中外合作院校,不就是为了这个目的。雅思过不了,那就甭想。
培训结束,新学年很快来临。学校的通知距开学不足半月,上网订票,去年乘坐的直达或特快型车次都没有票务显示,方案有三种,一是需要近三十小时的快车,甚至只有坐票而无硬卧,我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二是动车或高铁的组合,中间需要换乘,可票价还要贵过乘坐飞机。吉林虽无机场,可长春的龙嘉机场在两座城市之间,距吉林很近。后来知道它们之间开通有城际列车,在机场乘坐极为方便,我们却提前预订了从长春到吉林的高铁票,需要从机场先返回长春站再乘车,这样反倒多走了冤枉路。
当然是第一次,很多事我们未曾经历过,都不了解。也正因此,你请了假,想和我一起送孩子到机场。这也是我们有生以来的第一次。
说起来似乎有点惭愧,活了半辈子了,我们都还没有乘过飞机。年轻的时候,乘飞机似乎还是件高大上的事,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高攀的。还有一点,那时候也少有出远门的机会。
新世纪之初,我曾远赴上海工作,往返的车票由单位负责,搭乘飞机却不在考虑之列。仅一年特殊,记得好像是年,受南方雪灾影响,车票很难买,不得已单位给回家的员工临时购了机票。可那年你带着孩子来探亲,过年的时候我们没有返乡。
当然没什么遗憾可言,在我的个人意识里,这不算什么未了的情结,只是说给人听,似乎就显得“LOW”了些。其实人生里有些事,不是一定非经历不可,更不需要刻意为了经历而经历,何况不是不能,不具备条件,而是没有必要。就让这份看似的遗憾继续保持着蛮好,一切顺其自然。
这是周一,早起。儿子发现你没去正常上班,似有点意外。我看得出,他的表情像是在说,不过是返校吗,还值得你们都去送。我怕他心生得意,或不以为然,故意说,你妈和我一样没坐过飞机,想去机场看看。
出门下楼,我有意避开行李箱,伸手去拿电脑包。儿子自是面露难色,声称自己提不动。
提不动也得提,大小伙了,没这点力气怎么能行。我说话的口气尽量放得平和些,让他易于接受。现在我帮了你,上下车怎么办,以后到更远的地方又咋办?
儿子很快理解,没有迟疑,拎起行李箱下楼。很多事他现在不是做不了,而是还有孩子以往惯有的依赖心理在作祟,想要独立与成长,就必须尽早从心里剔除掉。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赶到机场,停好车,先找机票显示的T3航站楼。方向是对的,可这栋楼内显然是机场巴士等车辆的售票处。穿过去,后一栋楼口的通道显示指向T1和T2。在楼外巡视了一通,很疑惑不见T3入口,让儿子去向工作人员打听,他似不大情愿。这当然不好,年轻人脸皮薄尊严感强我知道,可外出有什么不知道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多向人咨询,这样可以避免自己少走弯路,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更不会因此而被瞧不起,旁人一般知道的话也很乐意帮助人,不会拒绝。
稍作迟疑,儿子还是走到通道口向工作人员问询,原来T3在二层,取票点也在二楼。上楼便是一溜的自动取票机,旁边有显示可取票的航空公司名称,细看却不包括东航。继续向前走,才发现原来东航有一排自己专用的取票机,想必是业务量大的缘故。也有专门人工办理行李托运的地方,开始不知道,去了自助办理行李托运处,才发现办不了。继续找,原来刚才取票处拐过弯,就是东航的行李托运处。
一切就绪,看还有点时间,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会。你一会问孩子要不要吃苹果,一会又担心他中午饭怎么办,哪怕我已经告诉你很多遍了,飞机上是提供用餐的,我提前在网上做了了解。我提议拍张合照,儿子虽嘴上觉得没必要,但并没有极力反对,毕竟在机场候车厅拍合影也是我们平生的第一次。
时间差不多了,儿子打算过安检,我们只能到此止步。飞机场上的飞机当然是看不到的。我说,咱们还是走吧,让你给儿子打电话说一声。
我看着他从口袋里掏出电话,接听,简单的应诺,然后挂断。我们就站在他的正后方,隔着一道围栏,十多米远的距离。他背对着我们,没有回头,连一个想要寻索一下我们的姿态都没有。而我的手里,还捧着一杯水,刚才他表示有点口渴,我去找地方接水,他回说算了,急火火地推着行李箱就走。你想喊他过来喝口水再走,我看还是免了吧。
当分离成为常态,或许我们会慢慢习惯,还有与自己的相处。孩子长大了忙着向外面的世界寻索与奔走,我们只有手捧一杯水,安静地目送他走向远方,哪怕他不知道回头看一看我们站立的位置,可以挥一挥手。
不过,我还是想告诉儿子知道,无论何时,我们都在你正后方的位置,看着你,不过几步的距离。
.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