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您只看10个字就能抓住这次改革的核心,那就是:
“写的少一点,写得好一点。”
2、简单地说,国际学校和美高的学生占便宜,公立体系的学生吃亏。
1
什么变了?
用2个关键字抓住改革的精髓:“短”和“学术”。?关键字1:“短”:改革之前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至少字的独立写作,而现在只要求字,当然时间也缩短到10分钟。
表面上看,输出速度没有变化,都是10字/分钟。但是,构思慢的学生要小心了。之前完全可以用10分钟构思,再用20分钟写作。现在必须“短平快”:2分钟内读完教授的邮件和学生留言,然后形成自己的思路,马上动笔,绝对不能拖泥带水。
?关键字2:“学术”:旧版托福写作有一些接地气的题目,比如《你愿意在家吃饭,还是去饭店?》。问的是个人偏好(PersonalPreference)。考生不需要有什么知识储备,只要有生活常识和基本英文能力就能交出一份答案。即便是低龄考生和脱离学校很久的社会人士也可以得到不错的分数。
改革后的题目会“高冷”很多。比如一道样题问你:在过去的两个世纪,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题目还规定你不许讲电脑和手机。ETS示范的满分答卷讨论了“疫苗和抗生素”。但是仔细想想,这要求考生(1)了解科技进步史;(2)有话题词汇储备,比如vaccine,antibiotic,lifespan,pathogen。显然,学术讨论不是仅靠常识就能hold住的。
2
为什么要改革?
其实就两个原因:(1)迎合客户需求:考生需要更“轻”的托福;(2)定位更精准:高中生和本科生。1.迎合客户需求:考生需要更“轻”的托福旧版托福是三大英文考试中最漫长的,需要3小时。岂止是语言考试,简直就是体力测验!新版托福一跃成为三大考试中耗时最少的,只需要2个小时。雅思需要2小时45分,PTE需要2小时15分。
考试时间缩短,这是出题机构的本事。我测你一道字的写作,给你打个分,这个分儿和字测出来的一样准确。如果真能做到,说明ETS有长进啊,应该为它用力点个赞。
2.定位更精准:高中生和本科生以“学术讨论”为题说明什么?说明谁需要参加学术讨论,谁就是新版托福的目标群体。讨论(Discussions)和研究项目(Projects)是美高和美本常见的授课方式。老师提前布置阅读材料,学生做足功课,然后来课上讨论。当你发言的时候,听众可以从你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你当然也可以从其他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尤其是一些偏文科的课程常设置课堂讨论,比如心理学、经济学等。
相比之下,社会人士脱离学术环境太久,就不是新版托福考试的目标群体。他们可以去参加比如雅思G类考试或者托业考试(TOEIC)。另外,低龄组学生也不适合参加新版托福的“学术讨论”写作,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不达标。所以推荐去参加低龄组的英文考试,比如剑桥的FCE考试。
3
谁受益,谁吃亏?
根据以上分析,那些已经有机会参加“学术讨论”的学生会受益;知识面广,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会受益。但是内在的能力难以把握,需要转化成好理解的外在指标。
?国际VS公立如果说在旧版的托福写作中,两类学生能打个平手的话,新版托福写作让天平偏向了美高和国际学校的学生。第一个原因是上课的形式。外教组织课堂讨论(Discussions),课下布置研究性学习(Projects)。学生们都是“学术讨论”的“老油条”了。而且,授课内容“杂而不精”也成了优点:什么都得知道点儿,经济学、心理学、世界史等等,但是都不用深入钻研。结果就是知识面开阔。
但是,公立学校的学生完全不用气馁,你们需要知道的是学校的授课方式(讲课+笔记)和新版托福写作的考试形式不够“心灵契合”。意识到不足,迎头赶上即可。反过来说,国际学校的学生如果不珍惜课堂讨论的机会,浑水摸鱼,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低龄学生VS高中以上低龄学生会吃亏,主要是人生阅历的问题。托福写作的话题本来就不是为天真烂漫的小朋友准备的。有一道题问:“大学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授?”。一位同学跟我说:“完全没有思路。我是个小学生,我连老师都没选过,怎么会知道怎么选教授呢?”改革之后,新版托福写作对低龄学生就更不友好了。目前ETS放出来的4道样题,更适合高中以上学生作答。
?阅读非虚构类书籍虚构类书籍很有价值,能提高词汇量和阅读速度,还能启发想象力。但是说到写作,虚构类只能提高记叙文的写作水平。但是,即便你读完全整部《哈利波特》,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没什么帮助。如果想学写短小精悍的英文议论文,可以精读《一课经济学》(EconomicsinOneLesson)。一共就二十多个章节,每个章节讨论一个小话题。如果想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可以选择《人类简史》(Sapiens)。从功利的角度讲,选这种“杂而不精”的书就好,过于专精的书帮助不大,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就不适合。
?得到老师的反馈这一条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我每天都在一线接触学生,他们常有这样的疑问:“我国际学校也上了,讨论也参与了,英文书也读了,就是没有长进,怎么回事?”如果您读过那本《刻意练习》,就能知道问题出在哪。他们做的是“天真的练习”,没有得到老师的及时反馈。比如,在讨论之后,老师点评一下哪里说得好,哪里不好,哪里偏激了?例子是否合理?遣词、造句、语法都达标了吗?不过,目前的情况是,虽然知名的国际学校很多,但是认真负责的外教绝对是稀缺资源。我的建议是:主动一点。在课堂讨论之后,主动向组员和老师寻求反馈,如果时间不便,可以用邮件。可以想象,一个得到老师反馈的学生比闭门造车的学生进步神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