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勇
今年年初,国家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标志着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与广东珠三角城市群正式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方向、发展目标、行业布局等作了全面规划,是区内各个城市协同合作发展的操作指南。该纲要将帮助大湾区进一步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指导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经济民生联盟青年事务委员会顾问、“就是敢言”主席、第十届国际潮青联谊年会筹备委员会主席张俊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粤港澳大湾区为青年搭建了发展新平台,青年人抓住大湾区腾飞的历史发展机遇,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大有作为。
1
“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优势
《规划纲要》指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张俊勇希望青年人在未来能够深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他认为大湾区是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成功试验点。香港和内地的青年在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制定一些创新的模式和标准,这些创新在大湾区试验成功后,再应用现代化的技术,通过“一带一路”走向国际,影响全世界。所以,青年人一定要把握好融入大湾区发展的机会,积极参与建设中,并在融入过程中把大湾区的优势呈现出来,尤其是香港和内地互相学习对方制度的优势,并形成长期互动的机制。
■年11月29日,第十届国际潮青联谊年会开幕式,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右四)、第十届国际潮青联谊年会筹备委员会主席张俊勇(左四)、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陈冬(左三)、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李卓彬(右二)及其他嘉宾主持开幕式。(图片来源: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张俊勇认为,“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亦具有前瞻性的发明,香港人应该用客观、包容、尊重的心态去看待这个制度;“一国两制”也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能够让香港为国家、为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另外,“两制”也不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制度,两种制度应该是可以慢慢融合,但是两种制度在融合过程中可以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并在大湾区建设中得以展现。
张俊勇形象地把“一国两制”比喻为国家给了香港一把剑和一个盾,香港现在要更多考虑发挥出剑和盾各自的优势。欧美国家过去经常采用战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是“一国两制”是帮助大家用共赢的心态将矛盾点融化,共发展同进步才可以进一步释放优势。经济发展不是大湾区的最终目标,建设文化大区、文明大区、制度创新大区,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湾区,这才是奋斗的方向。
张俊勇希望未来更多的香港青年都能明白,“一国两制”的剑和盾,不是用来斗争的。剑是创新的剑,是斩荆破浪冲向国际化的剑;盾是化解矛盾的盾,只有重建信任,才能在制度中寻找到最适合包括香港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方式,这些制度经过验证后,方能成为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法律法规,然后去影响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青年亦可以实现与国家共同发展的愿望。
张俊勇说,他一直在研究未来几年如何让更多的年轻朋友融入国家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建立起互信制度,并将一些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和创新。他希望未来的工作可以营造出一种环境,让更多的青年在“9+2”城市圈里找到他们的理想,共同创造出有利于世界发展的机遇。
1
粤港澳大湾区让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区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有利于港澳居民特别是内地学校毕业的港澳学生在珠三角九市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扩宽港澳居民就业创业空间。鼓励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担任内地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试点允许取得建筑及相关工程咨询等港澳相应资质的企业和专业人士为内地市场主体直接提供服务,并逐步推出更多试点项目及开放措施。
港澳青年的优势,换个角度来说,是在“一国两制”下独特优势的体现。在中西合璧的香港,港澳青年更具有接受中西方文化教育的机会,可以更好地融会贯通中西方文化。在大湾区建设中,港澳青年的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多元包容等特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甚至可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港澳青年可以借助大湾区这个大舞台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大湾区的建设也同样需要港澳青年。
■粤港澳大湾区给青年提供更多元的发展空间。
香港青年协会旗下的青年创研库调查显示,接近六成香港受访青年愿意到大湾区考察或实习,其中约五成的青年愿意到大湾区创业,约三成愿意常驻大湾区内地城市。港澳青年对发展充满期盼,但也有顾虑,特别是对内地的情况不了解。由此可见,有些青年对在大湾区就业、创业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全面,需要更积极全面地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只有打破融入大湾区的心理和认知障碍,他们才会勇于到区内开创新天地。
张俊勇表示,《规划纲要》出台后,大湾区陆陆续续还会有更多的细则出来,也会有越来越成熟的内容跟进,总的来说是要让大湾区各个城市,能够先把自己的定位找准,然后方便各城市相互沟通融合,出台更多的便民措施。他也具体指出,希望以后回乡证逐步能在网上订票,香港的银行卡也能订票,他也希望很快会看到包括基金跨境、学历互认细则等内容的发布。
不难发现,其实《规划纲要》中对于张俊勇的期待也都有所提及。《规划纲要》指出,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将符合条件的港澳创业者纳入当地创业补贴扶持范围,积极推进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厂、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中国(江门、增城)“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东莞松山湖(生态园)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等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实施“粤港暑期实习计划”“粤澳暑期实习计划”和“澳门青年到深圳实习及就业项目”,鼓励港澳青年到广东省实习就业。支持香港通过“青年发展基金”等帮助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创业就业。支持澳门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中心。支持举办粤港、粤澳劳动监察合作会议和执法培训班。
另外在税收方面,张俊勇指出,香港具有很大的优势,香港居民在内地超过天才纳税,而且要达到连续五年才要交全税,只要当天不超过24小时,就不算一天,这是国家给予了香港居民优惠的内地税收政策,有利于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香港青年一定要多去理解、多去看、多去感觉、多去参与内地建设。
经济以人为本,人才是国家发展最关键的要素。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将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促进人才衔接,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这表明未来大湾区内的人才融合,必然会有更多的政策和引导措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对于想要到内地发展的港澳青年来说,是继年改革开放以来,再次迎来一次重大机遇。
1
粤港澳大湾区给青年提供更多元的发展空间
《规划纲要》提及要共建人文湾区,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支持“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等重点项目实施,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合作。在大湾区要为青年人提供创业、就业、实习和志愿工作等机会,推动青年人交往交流、交心交融,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参与国家建设。强化内地和港澳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加强宪法和基本法、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开展青少年研学旅游合作,共建一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并鼓励举办大湾区青年高峰论坛。
张俊勇说,中国是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从一穷二白开始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快速发展,现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人民在过去的几十年都是很努力地工作,为国家变得更强大而不懈努力,同时通过奋斗,也让自己生活变得更好,改善了经济条件,也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内地一直以来注重经济效益,将经济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包括政府以前都以GDP来作为主要考核标准,虽然现在作了调整,增加了文明建设、环保概念、廉政指标等等,政府考核也更加完善,但是过去这些年来,中国老百姓都是以经济发展为主,仍具有一定的思维惯性。
张俊勇强调,香港与内地已经不一样,香港经济发展已到一定阶段,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当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的高度,精神文明就有了发展的空间。因此,香港青年开始追求经济以外的东西,他们追求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张俊勇又进一步指出,内地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非常大,很多香港人没有在内地工作、生活或做生意的经历,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太多。其实目前除了GDP指标,内地追求的是社会全面的发展。对此,张俊勇也建议说要将国家的发展成果展示出来,让全世界的青年都看到,让他们感受到这种改革的进步。
张俊勇建议用理念去引导青年,现在内地政府的政策,都主要是通过经济这个方法来招商引资,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但是那只是要做的其中一部分,要更加深入了解青年的心态,从人心的回归,从他的爱国情怀等各方面去思考问题,让香港人有自豪感,让香港人为作为国家的一分子而骄傲。总之,他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过程中,内地政府要改变,不仅仅只是用经济去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还需要用打动他内心的情怀、元素来吸引他们到大湾区发展,要给青年提供不同维度的发展空间。
1
内地和香港的教育互通应该像“旋转门”
《规划纲要》指出: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
据香港学友社分析,《规划纲要》出台,两地的青年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并趋向紧密合作,也会带动香港学生到内地求学的愿望。近期,香港学友社访问近名应届中学文凭试(备注:相当于内地的高考)考生,20%受访学生表示会考虑到内地求学,该数据连续两年上升。其中30%学生因“学习环境好”考虑到内地求学。学友社称,越来越多香港学生认为内地的学习环境好,而且内地经济发展迅速,他们更憧憬内地发展潜力。有应届文凭试考生希望到内地学习,及早熟悉环境及企业发展,内地一些知名企业对于香港学生一样具有吸引力。
学友社解释,过去几年香港教育局、学界及不同团体举办了不少内地交流团,以及加强两地“姊妹学校”的交流,由以往的去内地单向参观,变成多维度的交流活动,通过各项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内地。内地发展迅速,有些学生憧憬到内地上学,加上不少中学有举办交流团,也有很多香港学生分享在内地完成学业后的美好工作前景,学生便可从中了解内地工作与生活的情况。
张俊勇说,内地和香港的教育互通应该像“旋转门”,可以进来也可以旋转出去,不要以前的防火墙,当然历史原因导致无法衔接的情况毕竟还存在,内地的教育制度和香港的教育制度是不同的,可以参考一些国际标准进行融合。内地和香港的教育通过相关措施进行融合,渐渐的距离就不会太大了,而且制度也允许两地能够融合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融合得更好。粤港澳大湾区要越来越国际化,不但是香港,湾区其他城市应该要把内地很多人才都吸引过去,也要把全球的人才吸引过来,进行学历的衔接,这很重要。
张俊勇也进一步介绍说,他在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香港学制与内地学制衔接》的建议。目前有不少内地父母都希望子女接受香港教育,但两地教育制度有差距,未能完善地衔接。特别是内地学生到香港升读小学、中学或大学,面临不少问题。
张俊勇指出,香港学制及内地学制现存问题主要为:
一、内地学校除了国际学校,大部分小学一年级时才学习英语课程,而香港学生在幼儿园已开始学习英语课程,内地学生的英语水平与香港学生有一定的差距。香港学校一般采用“两文三语”教学,日常的交流语言采用粤语,香港内部的书籍一般采用繁体,因此内地学生到香港升读小学,可能会采用降级的方法。
二、目前规定,父母至少有一方有香港身份证,或者他们的子女在香港出生,其子女才可以接受香港教育。父母一方拥有香港身份证,在内地出生的子女在香港又没有满七年的居住期,依旧是内地户籍,不能以香港文凭成绩报考内地大学,须在内地高考并在内地上大学。
三、按照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内地父母可以申请18岁以下未婚及受养子女到香港接受教育。
因此,张俊勇就香港与内地教育如何进行衔接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解决内地学生到香港插班降级。建议内地教育部与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对申请到香港读书的学童进行基本能力评估考试。由内地与香港双方共同拟定考核内容,包括英语、粤语及繁体字的认知水平。考试方式可参考如雅思及托福等国际英语测试,这些考试成绩作为内地学生不予降级的指标。
建议内地教育部与香港教育局磋商,香港就读教育文凭的学生可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学校进行实习,让香港准教师认识内地教育制度,了解内地学生的教育程度,辅助到香港的插班生,解决他们降级情况。建议增拨资源制定计划,聘请香港修读教育文凭的大学生为暑期导师,安排学校让准备到香港的插班生在暑假期间接受为期两个月英语预备班课程。一则配合国家鼓励青年发展,二则避免内地学生到香港插班降级问题。
二、建议解决父母及其子女没有香港身份证申请到香港读书的问题。建议内地教育部与香港入境事务处及香港教育局商讨,制定内地前往港澳地区读书通行证,让父母及其子女中没有香港身份证的内地学童,可循学校成绩申请入读香港小学、中学。例如考获全省或全市第一、二名的内地学生,可申请到香港读书。
三、建议解决居港或跨境学生没有香港身份证就不能以香港中学文凭试成绩报读内地大学的问题。建议内地教育部向香港教育局提取名单(所有于香港教育局注册,并具有效学校注册编号的中学),居港或跨境学生于该名单中学就读,即使在香港未居满七年,仍可以香港中学文凭试成绩报读内地大学,不须回归内地的高考途径。
■张俊勇说,内地和香港的教育互通应该像“旋转门”,可以进来,也可以旋转出去。
1
香港向国际超级大都会发展
统计《规划纲要》全文发现:香港被提及次,澳门90次,广州41次,深圳39次,珠海20次,佛山9次,惠州6次,东莞8次,中山9次,江门7次,肇庆5次。从这一数据也可看出,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香港的国际影响力也是最大的。
《规划纲要》规划指出: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张俊勇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同时也推动香港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创科中心,另外香港还应该成为制度创新中心,在香港向国际超级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吸引更多的内地人才,招聘“一带一路”专业人才,容纳更多的全世界人才进来,可以考虑将人口扩大到万左右。
有人简单地将“大城市病”归咎与城市人口规模,然后由此得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该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结论。专家分析的实际情况是,“大城市病”主要并不是城市扩张带来的,而是取决于城市的科技与管理水平,概括来说“大城市病”其实是供给不足的矛盾。
也有人曾经认为某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上已经饱和了,但有相关专家也指出这是不对的,基础设施的数量不是判断城市是否饱和的指标,是否饱和取决于源源不断的需求是不是得到解决。例如从未来的发展角度来讲,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地铁密度与其他国际大都市密度还偏低,还需要建更多的地铁。事实上,只要城市治理得当,借助日益发展的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人口多或者人口密度大,未必就会出现更严重的拥堵问题。另外,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鼓励更加环保友好型的生活方式,也能减轻“大城市病”带来的问题,例如日本东京主要靠地铁出行。张俊勇指出,不能因为害怕“大城市病”而限制了城市发展。香港的人口密度大,但同时也提供了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城市更容易根据人口密度大的情况建设使用率高的基础措施。
张俊勇希望香港特区政府从教育、医疗、安老等方面展开工作。其中一个重点,就是青年在大湾区置业的问题,要让青年融入大湾区的发展,就要让青年有更好的置业机会。过去几十年,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急速发展的过程,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政府应该用同理心去理解青年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思考能用什么方法协助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和未来。香港青年在香港置业的压力很大,而香港房价下跌的情况也很难出现。
张俊勇认为政府有责任让青年找到希望,青年首先要安居乐业,然后才能努力工作,为个人和家庭的发展、为地方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不能对青年人讲空话,一定要实实在在解决好他们的问题。香港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个岛屿,陆地总面积.3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9平方公里,但是住房建设面积占比小,张俊勇建议考虑多种方法进行尝试,例如香港是不是可以填海填出更多的土地,至少添加几百平方公里的建筑土地,可以用内地的施工队加快工程进度,用香港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这样就可以解决很多青年的居住问题。所以从整体的规划来说,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香港应该要想办法增加更多便宜的土地,然后把楼房价格稳定下来,才有利于青年安居乐业。同时也要把最好的人才吸引过来,不仅仅香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都会增加。没有土地就没有更多的住房,也没办法吸引更多的人才。
1
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桥梁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中国南部临海区域,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各方面的基础建设比较好,国际化水平较高。相关专家指出,政府此次发布《规划纲要》,是要将大湾区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世界级别高地。香港发展好一贯以来的“连接世界服务内地”所长,通过大湾区加强与外围地区连接,不但可以巩固并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位,并且可以让香港新兴的其他产业获得更多新机会。
张俊勇指出,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在思想、创造性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香港对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是投资,香港对内地的制度、思维的进步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香港在未来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会更加重要。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是建立在经济实力基础上的,未来在文化、文明、制度上,中国都会变成数一数二的强国。香港有充分的自信,可以在祖国转变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张俊勇说,现在世界上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有着一定的担忧,香港是内地通往世界的国际桥梁,可以通过“一带一路”以及国家相关政策走到很多不同的地方,用创新、包容的方法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向全球分享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验,以及“一国两制”等制度创新,以实现共享与共赢。在这个过程当中,香港起到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因为香港也是“世界大同”的一个点,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区,应该在自身和国家的发展中作出贡献。在互联网时代,在共享经济时代,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很多东西进行优化,需要有新的法律系统和制度将其协调、监管起来。
张俊勇认为香港与内地发展的着重点不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要求也有差异。内地人民在生活、收入、素质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提升,国家经过改革开放获得长足的进步,香港人应该感到自豪,因为香港人也是中国人,要用平常心、同理心继续推动中国的发展。现在中国可以对全世界说,发展经济不只是中国唯一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而中国已经找到了对的路,这条路不只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更是为了促进全世界的发展和繁荣。
张俊勇强调,未来香港要继续扮演国际桥梁的角色,就是怎么样让国家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得更好,香港人可以去做这样的工作,特别是青年拥有更好的外语、更多的新技术,他们更有创新优势。香港是中国通向国际的“桥梁”,青年又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桥梁”。
1
青年积极参与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大湾区
《规划纲要》指出,到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外围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并称为“世界三大湾区”,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具有庞大的经济体量,目前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的新生力量,得到了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地图中的明星,特别在人口数量、陆地面积、集装箱吞吐量以及旅客吞吐量方面,对标世界其他三大湾区有着较好的竞争优势。
张俊勇指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或旧金山湾区,这几个湾区都是同一个关税区,同一货币,同一语言,同一个没有界限的地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随着三地合作逐步深化,未来也必须在多方面形成创新性的新制度、新机制,势必要打破旧的制度壁垒。他希望将来在“一国两制”制度之下,粤港澳的边境制度逐步走向统一和融合,依托高科技,以后出入香港逐渐不需要各种卡了,稍稍点头,脸部识别一下就行,过关应该会越来越便利。
粤港澳大湾区的货币,张俊勇建议也正在考虑并逐步推出“湾区币”。他说,银行推出一种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虚拟货币,即除了人民币、港币、澳币等实体货币外,也可尝试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使用“湾区币”这种统一电子货币。
张俊勇认为,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万物互联等科技新时代已经到来,但是全球都并未为这些新科技做好足够的制度和法律的准备,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吸引了全球的人才,特别是希望青年来参与建设,分享发展红利,目前大湾区正是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国际标准的绝佳机会。张俊勇进一步表示,新技术会让大湾区在区域协作方面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他有信心粤港澳大湾区能成为全球制度创新最好的地区,也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并且所有的指标都将是全球最好的湾区,而青年人要趁机抓住大湾区腾飞的发展机遇,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东方财经杂志(ID:dfcj-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