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运用题之词语和标点的使用指导及例

中国白癜风医院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一、正确使用词语

1.实词辨析

近义实词之间的差别非常细微,要解答好此类试题,应该具有相应的辨析能力。考生在解题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去同。近义实词的特点是“同中有异”“大同小异”,因此,辨析近义实词,可以抓住近义实词的不同语素来分析,即去掉相同语素,只看不同语素。

(2)析异。在去掉相同语素之后,应该辨析不同语素的含义。具体方法有:一是通过常用义区别近义实词,二是可以用组词法区别近义实词。

(3)辨析语境,代入解答。在区分了不同语素的常用义后,仔细辨析语境,将所理解或组成的词语试着代入原句语境,看哪一个合适即可得出答案。

2.虚词辨析

虚词往往有其固有的功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着自身的搭配关系。具体来看,解题时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1)把握词性,区分用法。虚词的词性不同意味着它们具有不同的语法特点和功能。在实际运用时可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结合近义词语的词性进行辨析。

(2)关联词语若成对出现,要注意对应搭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特别是关联词语多成对出现,如句中只出现一个,应仔细判断另外一个,便于得出答案。

(3)辨明语句之间的关系。虚词运用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因此,明辨语句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类试题的重要途径。

3.成语辨析

(1)注意望文生义,如:

案头工作;在案头做的工作,特指导演、演员等在创作过程中所做的分析剧情、角色等的文字工作。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风雨如晦: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

过庭之训:指父亲的训导和教诲。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

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

数典忘祖:泛指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8.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注意用错对象,如: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豆蔻年华:用于十三四岁的女子。

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用于长辈对晚辈)。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

挥洒自如:形容书写作画运笔自如,挥舞刀剑、运用工具得心应手,不受拘束,也用来形容写文章流畅洒脱。

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

琴瑟之好:用以祝贺结婚之辞。

青梅竹马:现多指夫妻俩或恋人从小就相识。

人老珠黄:妇女年老失去青春容颜,就像珍珠年久变黄不值钱一样。

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3)注意褒贬误用,如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形容风景等引人入胜。

惨淡经营:指下笔之前竭力劳神构思。也指苦心谋划、经营(某事)。

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好为人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

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

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含贬义)。

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

始作俑者: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话语。后多指吹捧的话。

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4)注意谦敬错位,如:

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蓬荜增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忝列门墙: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一得之愚:称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见解。

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大材小用:大的材料用在小处。多指人事安排上不恰当,屈才。

鼎力相助:大力相助,用于表示请托或感谢时。

高朋满座:高贵的宾客坐满了席位,形容来宾很多。

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洗耳恭听: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虚左以待:空出左位等待所敬重之人。

(5)注意语意重复。如:

遍体鳞伤:满身都是像鱼鳞一样密集的创伤,形容伤势非常重。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恍然大悟:顿时醒悟过来。不能用作“我心里突然觉得恍然大悟了”。

接踵而至:指一个接一个地来。形容来的人或事连绵不断。不能用作“接踵而至地闯进来”。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不能用作“津津乐道地谈论着”。

难言之隐:难于说出口的藏在内心深处的事情。不能用作“难言之隐的苦衷”。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本身已包含“笑”的意思,不能用作“忍俊不禁地笑了”。

莘莘学子:莘莘,形容众多。泛指众多的读书人。不能用作“众多的(一位)莘莘学子”。

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不能用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贻笑大方:让内行笑话。不能用作“只能让(被)人贻笑大方”。

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引号

引号与点号连用时,点号是放在引号内,还是放在引号外,这要看引文是完整地照录别人的话,还是作为引用者文句的一部分而定。有以下四种情况:

(1)引文本身是照录别人的话,引来后仍作独立的句子使用,引文末尾仍用原文的点号,放在引号内。

如: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

(2)引文不完整或把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外。

如: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3)引用的话末尾的标点是问号或叹号,则应保留。

如:①他把“醉卧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两句反复吟诵了好几遍。

②那天晚上,我刚刚走到胡同口,就听见“啊呀!”一声。

(4)以地名来命名的路、站、工程等均不能使用引号。

如: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国产化商业核电站“秦山第二核电站”的2号机组核反应堆首次临界试验获得成功,将于年内并网发电。(句中的“秦山第二核电站”所用引号要去掉。)

2.括号

(1)句内括号和点号连用。

括号里的话是注释句子里的词语或分句的,句内括号应处在句子里的词语或分句后。如果被注释的分句后边有点号,应放在括号后面。句内括号里的语句可以使用各种标点,但句末不能使用标点(问号、叹号除外)。

(2)句外括号和点号连用。

括号里的话是注释整个句子(一个或几个)的,句外括号要放在全句句末标点之后,括号里边的语句末尾可以使用各种标点。

如:他栽培了许多鲜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只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3.破折号

(1)破折号在句中可以表示解释说明,表示话题转换,意思的递进,说话的断断续续,声音的延长,分项列举,插说和夹注等。

(2)两个破折号连用,前一个表示插入,后一个表示承接,两个破折号相当于一个括号。

如:“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孔乙己》)

(3)破折号和括号都表示注释,不同之处是:破折号汪释的文字在阅读时应该读出,括号内的注释文字不能朗读出来。

4.省略号

(1)省略号所表示的不必尽举的同类事物的省略,一般要在列出三项以后再用。

(2)省略号相当于“等”“等等”,所以用了省略号,就不必再用“等”“等等”。

(3)省略号和破折号都可以表示语言的中断,不同之处是: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破折号表示戛然而止。

5.书名号

书名号的几种特殊用法:

近两年高考中频频出现对书名号的考查,要格外重视书名号的用法辨析。书名号主要用于表示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但还有几种特殊用法要引起注意,同时还要注意几种容易误用的情况。

(1)书名、篇名一起出现。

如果篇从属于书,书名在前,篇名在后。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篇名里还有书名,就要使用两个书名号,外为双书名号,内为单书名号。如:李教授撰写的《谈曹植的〈白马篇〉的爱国情结》一文获得了好评。

(2)电影、歌曲、舞蹈、小品、相声等文化产品的名称可用书名号。如:

①片尾曲《我心永恒》是《泰坦尼克号》影片的经典绝唱。

②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的单口相声《逗你玩》雅俗共赏,堪称相声中的精品。

(3)法律、条例的名称也用书名号。如: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的原则。

(4)教科书名称用书名号,而课程名不用书名号。如:

这学期开设微积分课,需要一本高等教育出版社会版的《微积分》。

(5)丛书名与部分书名的使用。

如果丛书和部分书一起出现,就存在包含和被包含关系,丛书名不用书名号,部分书用书名号。如:我托他买“青年自学丛书”——《环境保护》和《人体卫生》,他一口答应了。如果只出现丛书名,那丛书名就要用书名号。如:中国青年出版社会出版的《青年自学丛书》深受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

书名号的几种误用情况:

(1)商品名不能用书名号。如:

《海尔牌》空调已经远销海外。(书名号应去掉)

(2)身份证不用书名号。如:

公安机关负责向公民颁发《身份证》。(书名号应去掉)

(3)栏目名不用书名号,要用引号。节目可用书名号。如:

近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重庆电台共同推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栏目——《不朽的红岩》,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4)主题、会议、标语等都不用书名号,可用引号。如:

以《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为主题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今天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场隆重开幕。(年山东卷)(书名号改为引号)

(5)考试、比赛等活动不用书名号。如:

对于《雅思IELTS考试》,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如今一个全新的同样来自英国的职业外语水平测试——《博思BULATS考试》,也已由国家人事部考试中心推出。(句中两个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6.问号

(1)选择问句,问号用在句末,中间用逗号。

如:你是参加电子计算机培训班呢,还是美容美发培训班呢?

(2)倒装问句,问号用句末。

如:你知道她来干什么吗,老王?

(3)有疑问词,但非疑问句,表陈述语气,句中用逗号,句末用句号。

如:鲁迅先生为什么写《自嘲》这首诗,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4)连续问句,各句前后语意连贯,各句后用问号。

如:市长每天都去掏烟囱?他不处理日常政务?市里难道没有比掏烟囱更重要的事?我心里纳闷。

(5)表疑问的独词句后用问号。

如:“啊!地狱?”我很吃惊,只是支吾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

7.冒号

(1)总括性话语前的停顿,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如: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2)非提示性话语后边不能用冒号。

如:省教育厅在给孙家村的纪念碑上刻着:“办学伟绩永垂青史”八个大字。(该句“刻着”没有提示性作用,后面的冒号要删掉。)

(3)冒号的提示范围要管到句子的末尾,不能只管到句子的中间。

如:大量事实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由于冒号管到句末,应把冒号改为逗号。)

8.顿号、逗号

(1)相邻数字连用,如果表示确数,中间要用顿号。如果表示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

如:①那时候,他们还都只是一些七八岁的小孩子,天真烂漫,无拘无束。(概数)

②日本有的大学二、三年级都开有语法课,但每学年只有25学时。(确数)

(2)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3)并列的各项比较简单,应用顿号隔开,如果并列的各项都带有语气词“啊”“呀”“啦”等,停顿比较大,就用逗号。

如:①这里的山、水、树、草,都是我从小非常熟悉的。

②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非常熟悉的。

(4)较长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应该用逗号。

如:①政治的黑暗,阶级的矛盾,人民的疾苦,在他的作品里都充分反映出来。

②刀子,叉子,玻璃酒杯,大大小小的花瓷盘子,都放出耀眼的光。

(5)反复的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如:水,水,我要喝水。

(6)并列成分作谓语,作补语,尽管这些并列短语比较短,其中间也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如:一群人在唱歌,跳舞。

9.分号

并列分句之间如果没有逗号,则可以不用分号;若有逗号,则用分号。

如: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是要找准目标,三是要速战速决。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在中国传统工艺中,长期并存着两种追求——错彩镂金的美与清淡典雅的美(也被形容为“芙蓉出水”的美),后者可以看作是对前者的升华或“否定之否定”而达到的境界,是更高的追求。[乙]这种清淡典雅在宋瓷中表现得最为典型:釉质莹润,光泽内含,将美的意境荟萃于温润如玉的釉质和洗炼古雅的造型之中,把静穆含蓄之美推到了极致。其中汝窑、官窑皆以温润精美的釉质取胜,其造型线多是弧度较小的曲线,较少锐利的转折,更少妆饰性附件,显得洗炼劲挺。这些作品虽然出神入化,但绝不炫耀技巧,而是追求含蓄、天然,于淡中见浓、平中见奇,令人亲近,发人遐想,这也正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丙]中国传统哲学倡导自然(天道)与人(人道)相通一体,而传统工艺由错彩镂金到清淡典雅,将工巧和物性乃至心性完美结合起来,充满智慧与自然,体现的正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人也在审美中变得光风霁月,终至于得失俱亡了。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荟萃B.出神入化C.乃至D.光风霁月

2.文段中划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1.A2.C

1.A.“荟萃”,本指草木丛生的样子,后喻优秀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对象是有形可见的。语境中指“意境”,抽象的内容不适合“荟萃”一词,而且是“温润如玉的釉质和洗炼古雅的造型之中”体现出来,并非会集聚集。使用不正确,可以改为“显现”。

B.“出神入化”,意思是形容文学艺术或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还形容超脱了神通达到了自由国度的境界。正确。

C.“乃至”,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以至于”。正确。

D.“光风霁月”,意思是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正确。

故选A。

2.C.丙句中“体现的正是道家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标点有误,这里“天人合一”是特定称谓,应该加上双引号。

故选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低俗的作品是从人的物质欲望出发,刺激并满足人的贪占、享用要求;高雅的作品是从愉悦人的精神出发,满足人的审美要求。通俗则是低俗与高雅间的过渡地带。但我们一般说的通俗是有方向性的,它是指从高到低的。(乙)就是说作品内在的思想、艺术(审美)水准已经很高,但是照顾到接受者的接受能力,兼顾到他的需求(通常叫大众需求)而采用了他能接受的方式。注意,这里的要害是“高起低落”,是从高雅的标准出发落实到一个通俗的效果,进而避免了低俗。如果反过来从低俗的标准出发,就会滑落得更低,而永远不可能达到通俗的效果。就像委派一个大学文化程度的教师去教小学,可以把小学生培养成人才;而让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教师去教中学,则只能把人オ教成废才。(丙)真正的好作品都“高起低落”、深入浅出,专家学者看了不觉为浅,工人、农民读来不觉为深,这就是通俗。

3.文段中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渡B.进而C.委派D.深入浅出

4.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3.B4.C

3.过渡,指横越江河,或指事情、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还可以指使文章连贯、结构严谨的一种手段;文意说通俗处于低俗与高雅之间,属于过渡地带,使用正确。进而,表递进,指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根据文意,上下句之间没有递进关系,却有条件或因果关系,用“进而”不合语境,应改为“从而”。委派,指委托安排、委任派遣;文意表示指派一个大学文化程度的教师去教小学,使用“委派”正确。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此处用于说明真正的好作品专家学者看了不觉为浅,工人、农民读来不觉为深,使用“深入浅出”正确。

故选B。

4.C.标点使用错误。句中“高起底落”“深入浅出”为并列谓语,根据规范,并列谓语之间应该用逗号,所以应将此处的顿号改为逗号。

故选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有一个上着十几个课外班的一年级孩子,是种什么体验?(甲)在某知识共享平台上热传的一则消息透露出一种可能性:家里人没有一起吃饭的时间,丈夫不被允许在家看电视,只能抱着电视在大街上崩溃痛哭。(乙)真是应了那句话:“没有被‘鸡娃’(网络名词,形容给孩子打鸡血)折磨过的中年人,不足以谈人生”。

若说现在是全民“鸡娃”,应该还是站得住脚的。对于不少父母来说,尤其是现在以70后、80后为主的父母群体,育儿如同投资。农村等贫困地区家庭为了摆脱底层陷阱,新中产则是为了让下一代顺利承袭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在细分的群体中,育儿的目标不同,但过往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教育可能是他们所能选择的投资回报率最为可观的选项了。

这种殊途同归,从育儿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对照以往的参照系,或许是没错的,但当这么多的孩子经此“参数化设计”都达到同一个或者相似的结果,还会有赢家吗?当技术重塑生活的进程加快,按照旧经验进行的参数设计,还能完美适配新社会吗?(丙)虽然在这场激烈的育儿竞赛中取得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成功,又有多少会是孩子真心期待的结果、真心想要的生活呢?

每个人都没有确切答案,也都在等待一个答案。

5.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袭B.殊途同归C.重塑D.虽然

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5.D6.B

5.D.由“每个人都没有确切答案,也都在等待一个答案”可知能否“取得经济学意义上的成功”是不确定的,所以不能用表示承认某事为事实的“虽然”,而应用表假设关系的“即便”、“即使”等。

故选D。

6.B.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所以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

故选B。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近年来,我越来越多地思索着:人为什么无法摆脱那种与生俱来、由死而终的痛苦。在对于人的观念一次次重新思考中,基于这不瘟不火的生活现状,我想为人的灵魂写一部小说。(乙)《隐形伴侣》绝不是一部反映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作品,也无意再现北大荒的知青生活,更不想探讨爱情与婚姻的道德观念。尽管我的小说在取材上涉及以上几个方面,但我无意大事渲染,更希望它是一个大容量和高密度的载体,在通往广阔的宇宙空间中完成对自身的超越。

自然,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个过程,“知青运动”也是一个过程。(丙)还有那些恋爱的故事呀、结婚又离婚的故事呀、人物性格的解读呀,也是一个过程。这些都可以写成历史画卷、史诗、全景式的浩繁巨著。似乎长篇小说的本体特性所决定,它应比中、短篇小说更多地担负起反映社会、时代的重大事件的责任,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冲突进行全方位扫描。

7.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瘟不火B.对于C.大事D.浩繁

8.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一项是

A.甲B.乙C.丙

7.A8.C

7.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这里形容“生活现状”,使用不正确。

对于:介词,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语境中引进“人的观念”这一思考对象,使用正确。

大事:大力从事。语境中修饰“渲染”,使用正确。

浩繁:浩大而繁多。语境形容“巨著”,使用正确。

故选A。

8.丙处“恋爱的故事呀、结婚又离婚的故事呀、”两个顿号都应改成逗号,应为词语带上语气词就成了句子,这是句子之间的停顿,应用逗号。

故选C。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萨特最后十年的生活里,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使得他无法完成自传了。他认为,一个作家若是不能继续写作了,其实就已经死了。[甲]波伏瓦提出了一个建议:她将两人的谈话用录音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再加上波伏瓦的日记、友人的笔录和口述,最后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乙]这部作品是萨特与波伏瓦最后的对谈录——《告别的仪式》,涉及他们的生活和哲学。[丙]萨特和波伏瓦如何看待他们的亲密关系?萨特如何看待他自已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萨特和加缪是如何分道扬镳的。许多有关萨特和波伏瓦生活的谜团,也将在这本书里昭然若揭。

9.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实B.涉及C.分道扬镳D.昭然若揭

10.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9.D10.C

9.A项,“其实”,实际情况,实际上、事实上,实在,确实。语境是说如果作家不能继续写作事实上与死去没有两样,使用正确。

B项,“涉及”,指关联到,牵涉到。语境是说《告别的仪式》牵涉到二人的生活和哲学,使用正确。

C项,“分道扬镳”,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语境说二人各走各的路,使用正确。

D项,“昭然若揭”,形容真相毕露,所有一切都已显现了出来。语境是说谜团将被揭开,而“昭然若揭”是说“都已显现”,显然时态不对,不合语境。

故选D。

10.C项,“萨特和加缪是如何分道扬镳的”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因为这一句与前面几个问题一样,都是萨特和波伏瓦生活的谜团,都应该使用问号。

故选C。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乙)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丙)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1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时无刻B.然而C.养育D.体味

1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11.A12.B

11.A项,无时无刻:“无时无刻不……”是“时时刻刻都……”的意思,表示永远,不间断。原句改为“无时无刻不”,或者“时时刻刻都”。

B项,然而: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

C项,养育:抚养和教育。

D项,体味:仔细体会。

故选A。

12.A项,“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改为“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之间停顿时间短,用顿号。

C项,“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改为“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句子是并列关系,所以用分号。

故选B。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