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民路上的人,最怕遇到什么?
变政?停滞?重启?等待?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年前后首接触澳洲留学,到年全家绿卡下签。上面的提到的,他都经历过,还有百年一遇的疫情……
用他自己的话说“12年前的一点遗憾,用了47个月的耐心等待终达成目标。”
下面我们进入他的故事。
感谢纽星达的Simon哥和Tracy姐这四五年的帮忙。Simon哥常常调侃我是海外的小熊猫,特别珍贵,好像鲜有其他人走我这条路似的……
寻找新赛道
高三第一学期结束的某晚,妈妈说:“乖仔,要不送你出国读书吧。”
在饭桌上,我仰起头,长舒一口气。
我感觉那一刻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那种被重点学校重点班老师“供养”着、想你成才考上重本的无形压力一直压着我,但听到妈妈这句话的时候,就像在令人窒息的空气中让你吸上氧气的那一瞬间,活了过来。
难道不是么?
国内人多竞争压力大,无论是在上学、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争相想成为“尖子生”、“优秀者”,这意味着要不停地不停地奔跑,心甘情愿也好,被迫无奈也好,习惯了适应了也好,总有很多个瞬间你真的太累了喘不上气了,但还是要继续跑......好像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
因为悉尼有大批妈妈这边的亲戚,最终选择了悉尼做落脚点,报读新南威尔士大学的预科。
不走寻常路因为当年澳洲还是活在有亲戚在澳就能加分的年代,所以年考进新南威尔士大学之后,就义无反顾地选了精算和金融两个主修专业,而不是选那些会计、工程之类的热门移民专业。
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剧情出现了反转。
年新财年,政策突变,亲戚在大城市生活的不再是个加分项,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分为50分和60分。很可惜,精算、金融作为并非特别紧缺的专业,划分为50分。可以肯定的是,之前计划好的拿绿卡规划,已经走不通了。50分专业有个特点,必须在本地找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至少一年才能加分。
然而,我从Year3开始,就开始尝试寻找本地有关精算、金融、银行、保险等工作,可是本地大企业,招聘时让填问卷的话百分百会出现一道题:
你是澳洲PR或者是公民吗?
只要你点“NO”,基本都是谢谢您。
从此,进入了一个“死亡循环”,即:你需要本土工作经验来申请PR,但同时你又需要PR申请本土工作。
(图片来源:客户本人)等等!图片里不是还有绿色的路径二吗?
没错,这10多年来,我的确是走这条路。虽然曲折,但最终如我所愿地成功了,不是吗?
“曲线救国”在(倾向一定要拿绿卡的)家人们各种阻拦、反对、反目、吵闹声中,我“毅然”回国,走我的路径二去。
但是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我的操作,质疑为什么不留在澳洲。
解释无数次仍然无果,算了罢,不能理解的人永远不能理解。
但我(拿到PR之前)仍然相信没有走错。
由于移民分数水涨船高,我在年才曲折拿到海外工作经验的+10分,期间还被拒绝认证过一次,靠律师的帮忙才复盘成功。
认证通过后,无非就是死磕英语成绩了,这样才能在EOI分数节节上升的大环境下获得邀请。前前后后,我为了冲“4个8”,考雅思、PTE将近20次。培训过PTE之后,我一有空档,就往香港跑,去参加PTE机考。这里强推PTE考试,因为它是机考,不存在考官主观压分的问题,只存在麦克风收音不好等客观问题。因此,经历了将近10个月,我从稳定4个“7”、到2个“8”、3个“8”,到最后一次将近满分。
那时,已经是年10月了,拿着各种申请材料,提交给Newstars团队申请EOI,并顺利获邀。将近要提交体检的时候,太太怀上宝宝了,避免受到X光辐射,那就等多一下,一家三口一起申请吧。
那时,坐完月子,已经是年8月,带上了宝宝,兴高采烈地去做了出国体检,补交资料,静心等待。
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澳洲签证审理几乎停滞,海外签进入无人管的状态。那没法子啊,继续等呗。
等着等着,迎来了我的二宝,那就等多一下,一家四口一起申请吧。
直到年初,西方国家才陆续放开,我亦3月份获得补体检通知,全家人6月做完体检后,终于在9月8日,迎来我生日的最惊喜礼物。
近4年的等待,终于谢幕,感谢一路陪伴我等待的Simon哥和Tracy姐。
比心~
后话最后,给迷茫的技术移民同志们一些建议:
-不要死磕,牢记“条条大路通罗马”;
-PTE对于常年考雅思考不过的人简直就是救星,报个班,系统地学习一些技巧,4个8不是梦;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耐心地等,应该没有人比我更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