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有什么症状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41952.html编者按:“土壤传”[土壤人物-才俊]系列致力于介绍一批年轻有为、奋发进取的青年土壤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学术成就、研究领域等情况,通过对他们的访谈,分享他们对土壤科学研究的心得,以及他们工作生活中有趣的方方面面。大家一定会从这一群年轻的土壤学家身上看到土壤科学繁荣的发展前景。本期才俊:杨晓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研究生合作导师。陕西宝鸡人。采访:刘亮校对:马璠采访记录:土壤传:杨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土壤传”的采访。您能给我们简单讲一讲您读研究生时的科研经历吗?有哪些难忘的事,能否列举一二件?杨晓梅:读研究生感觉都经历了我近三分之一的人生呢,说起来感觉可以写好几本小说了,比如学习科研系列的,美食生活系列的,旅游打卡系列的...不过瞬间浮出眼前的还是第一次上云雾山。那是年夏天的事情了,刚大学毕业,从蔡家坡坐火车到了水保所的第二天就跟着师兄去固原了….怎么说呢,应该说是很兴奋,至少再去所里之前我还是下载了一些当时硕士导师程积民研究员的一些论文,主要是针对林草恢复方面的。当然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其实挺纳闷的,不就是确定个土壤水分阈值或选个植被么,能有多困难呢…可等我到了云雾山才真正理解为什么了….目及之处都是山头,但大多都光秃秃的,零星的植被在阳光暴晒下奄奄一息的,通往试验站的长途大巴车,在黄沙满天里呼啸飞驰着,什么窗外草地、牛羊以及漂亮的房子,都不存在,只剩下曲曲折折的山路以及因严重晕车而狼狈不堪的我……嗯,这些貌似跟我的科研甚至当前的研究好像关系不大,但却是让我第一次对科研有了新的认识跟目标:筛选合适的物种,恢复这里的植被,让这个干旱少雨的地方不再黄沙遍野?所以后来在硕士阶段选题也好,还是出国留学也罢,总觉得要做点什么….第二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博士后期间,有次我跟着导师去匈牙利出差,飞机上问我的梦想以及追求,当时其实就想找个好工作,赶紧挣钱买个房子,买各种好吃的,去看各地美丽的风景….导师听完之后,只问了句:然后呢?我说然后就是努力工作呀,房子那么贵,估计这辈子都要在房贷与工作里了….导师顿了顿,悠悠的说:除了物质,还有呢?我当时就词穷了呢,到达匈牙利当天,他说因为最近我工作太辛苦了,跟我换了他的套房,靠着多瑙河,可以看日落….第二天吃过早餐,沿河散步的时候他问我早餐如何,说实话是真好,我没忍住各种夸赞,没想到导师问跟我平日吃的有何区别,我说其实差异不大,选择是很多,但是我也只能吃的下1个牛角包,2个切片夹培根以及一杯咖啡而已….然后他说,其实我们会用很长的时间慢慢认识到自己需要的其实都非常的少,我们总假想自己需要很多物质或者外在的东西,而往往忽略自己的本真,就如刚才的早餐,虽然非常丰富,但你也只是吃了你经常吃的并且让自己舒服的东西,其他多余的对于你真正的意义有多大,而对于其他人呢,比如需要食物的人?是哦,这些看似华丽的东西于我真的都是外在的不真实的,我曾经向往的,真的是在来日方长中的物质精彩么?那次聊天基本是我思想转变的重要拐点,时至今日,我都觉得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诲,都让我受益良多,虽然看似跟科研无关,但却在我科学研究的路上更加具有意义:做更好的自己,帮助更多的人。团队初建Sjoerd教授与杨老师的研究生们土壤传:杨老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选择土壤学相关研究的?杨晓梅:本意来说其实是不想学土壤相关的任何学科的,我们那村子就在渭河边上,在上大学之前,所有的路基本上都是土石结合的,一下雨真的两脚泥巴,所以想着考大学的时候一定要去个大城市,考个不务农之类的专业,所以当年报考志愿除了尊重父母意愿选择师范大学外,专业都是自己定的。考虑到自己对于物理力学的恐惧,当时就选了环境科学专业(当然也选择了化学跟数学),真的就以比本科线高出几分的成绩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了(真的很意外,毕竟学习一般,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历史老师还问我是不是被师大的历史系录取了......)。到了大学之后,新鲜的事物多,加上我的好奇性格,几乎系上各个实验室走了个遍,尝试过各种不同实验,但还是比较喜欢土壤污染类的(恕我没见识,因为测污染物的时候用的仪器都是原子吸收呀、分光光度计、液相、气相之类的,比起水的什么浊度呀、透光度呀,感觉要高级太多了.....恩对,那时候真的是又年轻又天真....),所以毕业的时候就跟随卢新卫教授做土壤质量评价方面的毕业论文了,就把西安市周边农田的土壤样品采了个遍,然后就进行了好几个月的实验室测试,以至于如今干别的啥手都抖,就唯独定容跟滴定的时候稳稳当当滴(那时候指导试验的王利军老师,相煎真的很急的,我都不知道划过多少小圈圈.....不过如今想来,还真得感谢他呢,为我博士期间进入荷兰皇家食品安全测试中心工作奠定了技能基础)。后来考研到水保所,其实我报的是穆兴民老师的硕士研究生,想研究水资源来着(其实也是对淤地坝感兴趣,好奇呀),后来因为名额问题,穆老师给我打电话问我愿不愿意调剂到程积民老师的课题组,我都没犹豫一下就很爽快的答应了,其实我当时对研究生根本没什么概念,调剂啥的都不是问题,既来之则安之(主要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读科学院没学费还有补助,所以只要有学上,就非常满足了)。然后本科毕业的那个暑假,我就去了云雾山,看到光秃秃的山头以及艰苦的寨科乡农民的生活.....我总觉得自己可以做点什么的,真的,现在想想自己那时候还真的很狂妄呢,感觉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变风沙面貌呢,所以后来因为课题选择时,我就去研究林-草-土体系碳储量了,当时其实碳研究非常火,都在构建碳汇-源的量,并寻求碳失汇的因素,在碳排放交易谈判时可以有中国的数据…是不是很高级,自己都想笑….待我的硕士课题做的差不多了,文章也发了几篇了,突然大暴雨子午岭土壤侵蚀严重…….可是我刚算好的土壤碳固持能力及比例,就在那场侵蚀大雨中,彻底让我怀疑自己继续做下去的动力了。所以,我开始思考:如果原位表层土所携带的营养物质也好、污染物也罢,在这样的一场侵蚀性大雨之后,都将成为下游的外来物质,扰乱其生态平衡,或许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灾害:如洪水及山体滑坡。很幸运硕士即将毕业的时候,刘国彬老师跟荷兰合作的国际项目在所里招聘毕业生,在王飞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很顺利的通过筛选,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开始了我农田土壤污染的研究之路。现在回想起来,真的不是说有意去学土壤或者农业相关的东西,其实就是观察与喜欢吧,总是好奇为什么,所以总想做点什么。杨老师的博士毕业答辩委员会及导师团土壤传:您在国外深造的经历一定很有趣,可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在留学期间主要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趣闻?杨晓梅:留学时候最有意思的是我的语言,其实我的英语一直不好,四六级的水平都是刚过线,雅思也是考了好几次,磕磕绊绊的,但是或许是真的脸皮厚,交流方面确实一直很顺畅,完全不影响跟导师跟同事的交流,这可能就是俗话说的:脸皮厚,没毛病,多开口,多进步….其次是厨艺。讲真我的博士学位真的是做试验、野外监测以及模型模拟,一个字一个字写出论文得来的,不是来学新东方厨艺的,可是很多同学跟亲戚朋友都不信,感觉我就是在这儿找了个面点师傅,学会了扯面,蒸馒头,弄包子以及葱油饼….真的好冤枉的,人家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真的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并不是什么厨师技校,我的厨艺呢完全是为了糊口,糊着糊着就精湛了呗,那还能赖我母校?杨老师与导师们Coen教授(左)、Violette教授(右)最后是研究。我是研究除草剂草甘膦的,当初开始进行土壤中草甘膦测试的时候,本来是跟葡萄牙的师妹一起的,后来师妹去上课了,撂下我一人在实验室,试剂标签全是英语全称,甚至有些还是荷兰语,真的抓瞎的感觉,每次说个氢氧化钾,我要求写化学式,更别说在方法上跟这些有资质的化学分析师交流了,可能我是第一个中国人吧,大家其实还蛮有耐心的,几乎放慢了很多倍的语速,用鼓励的眼神跟我讲解,就当大家都卡壳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衍生pH体系时,我说我来试试吧,或许调个0.8就可以了,没想到就这随意的一嘴,就成就了后来非常稳定跟成熟的测试方法了,一直沿用至今,每次说到这事儿,跟我合作多年的实验员都说:Yang非常神奇的,每次只要搞不定的缓冲体系,她只要一调节,质谱曲线瞬间正常…..(到现在我都有该实验室的豁免准入权限呢,得意吧,哈哈哈....)土壤传: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入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杨晓梅:其实也是机缘巧合啦。当时我还在水保所读书呢,自己的导师也在西农招生,所以对西农一点都不陌生。后来瓦大毕业,其实当年就想回水保所的,可惜学校有要求,必须是博后,无奈我就又去读了博后,年10月的时候西农大李兴旺书记带团来访问瓦大,座谈的时候问我是否愿意来西农工作,其实我是既兴奋又担忧的,毕竟那时候我的博后才开始半年,担心因为博后年限不够而被拒,所以尽管我投了简历,其实也是属于非常不安的状态。很幸运,半年之后,年4月1日,资环学院李志副院长给我发邮件,说我可以来资环入职了,按照学校副高直聘的政策引进…..说实话,我看到邮件的时候还想着真会开玩笑,愚人节呢,一点都不搞笑….转念一想,我又不认识这位副院长,跟我开这个玩笑也没必要吧,所以回复邮件后获悉通过学校审核,正式拿到西农offer。杨老师西农实验室工作日常土壤传:您现在正在进行开展的研究项目有哪些?请简要谈谈。杨晓梅:当前在研的项目主要是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自然基金青年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以及甘肃省农科院基金项目(-)等;还有就是参与欧盟科研理事会地平线(Horizon)“中欧土壤质量体系评估”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是围绕土壤质量,明确侵蚀条件下农田污染物(农药、微塑料等)的归趋及模型模拟等研究工作,这些都属于基础性理论研究;而我参与的欧盟项目不仅仅有基础理论研究,还开发了一款智能的土壤质量手机软件--SQAPP,下载是免费的,但可能受地域的因素,国产手机安装还存在一些问题,当前还在持续改进中,希望有天我们国家相关的土壤科学工作者可以和方便的使用这一软件。具体情况我在科学网上写过一个文章,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欢迎下载测试。杨老师学术报告会(成都山地所)土壤传:您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有哪些感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杨晓梅: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你所有的努力或者别人认为的吃苦,对你来说就跟喝咖啡一样简单,苦是苦了点,但结果有点浓浓的香甜呢。也是因为兴趣,跟大家就聚到一起了,可能你并不擅长,但是为解决一个大问题,就开始了各种合作呀,交流呀,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呢也就随之而来啦,这样科研做起来就会越做越来劲,越做越有成就感。第二,心态是法宝。其实科学研究很多时候都是随机的,哪有什么规律,我们总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或许可以发表,或许不能,这个时候心态就很重要了,当然这样说有人就要来怼了,没成果怎么交差之类的,其实这里并没有想要说没发表就不要灰心之类的鸡汤啦,是说让自己迅速的冷静下来,如果随机情况多次出现变成了随机规律呢,那可就大不一样了,所以科学研究真的是心态要佛系一些,持续念经,就算难念,也可以念的很熟练。最后,多读文献,多交流,多合作。顾名思义,大量的阅读不仅有利于提升对学科前沿的了解,也有利于判断自身的研究方向以及发展走势;通过不断的交流,例如参加学术会议等,能直接的了解自身研究领域的纵横,从而定位自身发展;通过合作,比如跨领域的合作,既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互为补充,又可能通过这种交叉学科的合作,产生更大的科研成果。杨老师与WUR-SLM组的同伴们土壤传:您有哪些业余爱好?杨晓梅:打球、追剧、讲段子。打球锻炼第一位,虽然没什么高水平,但至少要有个健康的体魄,哪天发现了个新方法或新理论的,还得有体力给大家讲解,当然了就我懒散佛系的性格,这种几率还是很小的,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真实现了呢?至于追剧,其实就是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常态,我不追点综艺啥的,换换脑子,哪有什么共同语言跟话题与学生沟通,不能像个老年人一样,看到“然并卵”,“于我无瓜”,“hhhh,”就一脸蒙圈吧….最后是讲段子,其实呢,开开生活的小玩笑,图个乐呵轻松,调节一下课堂及科研过程中的节奏跟气氛,虽然已经出生了很多年,活的也不怎么差,但生活还算嘻嘻哈哈吧…..土壤传:您招研究生的要求是什么?您最希望研究生具有哪些素质?杨晓梅:第一诚实,第二勤奋,第三外语。诚实是人的根本,虽然作为研究生导师教你做人几乎是工作外的事情,但是诚实如果做不到,就不要来我的课题组了,科学实验也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诚实,与踏踏实实的工作的。勤奋,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天生确实是比我们聪明的,弥补的最好也最快的途径就是勤奋,毕竟勤能补拙就是说给像我这样的“榆木”的。第三,外语。我鼓励我所有的研究生阅读外文文献、撰写外文文章,只有了解别人都在做什么,你才会更好的思考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需要什么样的指导跟帮助等。同时,在未来深造的时候,这样的基础也就成为一种积累与锻炼。因此,我希望我的研究生是个诚实可靠有担当、勤奋踏实有思想、积极向上有追求的人。野外采样土壤传:听说近期您正在参与母校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土壤学专业公开课的讲授?可以简单分享一下您对比国内和国外大学授课的不同体验吗?杨晓梅:是的,今年9-11月,我受邀给瓦赫宁根大学环境学院大二的学生主讲《土地退化与修复》。对比国内的授课情况,在瓦大授课时,作为课程的主讲人,需要从课程设计、讲授安排、实验操作以及海外实习各个环节进行规划与协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授课内容。开设课程之初,都是根据每个课题组的特色,开设与其相关的课程,并突出其课题组优势。我所在的课题组属于土壤物理与土地管理组,大多数老师从事土壤侵蚀、土地退化、土壤污染、土壤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因此课程的设计时就基本明确了方向。接下来就是确定授课内容了,主讲教师可以邀请该研究方向相关的老师进行讨论、规划、设计,修改之后定下大纲体系,至于具体内容的完善跟细节均取决于教学的老师,并无固定教材参考。这点跟国内课程极为不同。其次是授课形式。每节课堂的讲授过程都是全程录像的,结束之后也会加载到教学系统中,学生可回放自学或复习所用,同时也方便在线注册学生学习。除了课堂理论讲解外,还有野外试验跟海外实习,因此,还要跟课题组的试验老师协调试验的内容、可操作的方法以及准备的材料(还要应对一些情况的B计划等)。海外实习是跟其他课题组共同完成的,因此我需要提前协调好带队的老师,然后预定机票或火车票,并沟通好对接实习国家研究单位的负责人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严格把控、专业指导、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低于5.5分(满分10分),该课程就需要补考。这点跟国内授课理论跟实习分开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第三是授课支撑。瓦大的教务系统从去年的Blackboard转到今年的Brightspace,但对于我都是新的,所以学起来很快,有专门的培训课程,这点跟国内可能比较相似,虽然都是前辈给指导,但在教务处的网站上其实也有些资料可学习的。培训之后,教务部门会专门指派人员进行一对一服务,可能是因为新教务系统的原因,所以BS的工作人员在跟我对接的时候都会跟系统维护与程序设计人员同行,满足我课程模块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征求我是否需要特殊的子模块设计,这种服务随着课程的开始可以一直保持下去,如果有需要,只需一个邮件,就可以迅速得到解决。或许国内的教务系统已经是模式化了,所以这点上瓦大确实是跟国内不同的。最后是课堂纪律,其实我最不喜欢说这个纪律的问题了,毕竟学习是自觉地个人完善及提升的过程。在瓦大授课期间,我带的班有99个学生(几乎全部是荷兰人),所以刚开始担心讲课过程中学生窃窃私语,自己控制不住课堂....事实证明我多虑了,除了课程开始及授课中间的互动外,学生都非常的安静,甚至我都没有用麦克风,声音依然回荡着整个教室....最不可思议的事情是,除了极个别打盹的,几乎没人玩手机!我之前在国内讲课的时候,虽然学生也很配合,但还是可以看到有人时不时的会看手机,所以课后我还跟这边的同事说:难道是因为课程密集(2个月一个小学期),强度较大,考核严格,学费昂贵,外加不约束毕业时间(正常3年,延期后果自负)?!但这真的太自觉了,你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突然间你也就认真严肃了呢。其实还有很多的不同,但以上这四点确实是体会最深的。杨老师带领“瓦大”本科生的Crete野外实习土壤传:您还有其他在土壤科学研究、土壤资源保护、土壤科普等方面的经验或感悟想与大家分享的吗?杨晓梅:关于这些在我从事博后期间感受最深,我所参与的欧盟项目有部分涉及推广的,就是提供科学方案来帮助农户提升土壤质量,我印象最深的是去法国西部农户家调研的时候,农场主曾作为定点研究农户参与过不同的土壤保护类的项目,但他说不知道未来会如何,貌似他家的土壤病了,病虫害多了,葡萄产量也没有以前好了,草场枯死退化现象严重等....希望我们能帮帮他们,至少可以让土壤恢复以前的状态.....所以其实对于土壤研究、资源保护,土地使用者是最直接的作用群体,有些人就像这位农场主一样希望通过科学支撑去改变或者扭转土壤质量退化的现状,而有些农户就不太积极,对我们展示的一些新的方案不感兴趣,因此想通过科普来提高农户对土壤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