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化培养下一代,让父母们放下心

白癜风图 http://m.39.net/pf/a_6123995.html
智慧之树

最近和一些家长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我发现家长们主要从三个方面为孩子们操心:

一是:学习成绩,主要指的是数学、语文、英语三科。

这三科都是主科,主科历来最受重视,因为主科的分数占比最大。前段时间听说英语可能会被取消主科的资格,沦为副科,这让很多担心孩子英语成绩的家长看到了不学英语的希望,也让很多重视英语学习的家长感到被伤害了;

二是:兴趣特长,主要指跳舞、画画、编程、书法等项目。

为什么要操心兴趣特长呢?可能是因为:跳舞是为了培养孩子好的身材和气质,画画和编程是为了获得学习成绩以外的额外加分,同时也因为羡慕身边同龄孩子拥有的特长。

并且,我们知道国家在孩子的义务教育阶段,越来越重视艺术能力的培养,艺术类学科成绩将纳入中高考成绩的传言时起彼伏;

三是:身体健康,主要是担心孩子长不高,挑食,体育差。

我们普遍在意自己的身高,因为身高会带来各方面的竞争优势,而体育成绩的占比也是逐年上升,学校和家长都越来越重视体育。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家长们通常会就具体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比如:孩子三岁了,是不是要报一个英语培训班了?孩子不长个,是不是要报一个感统课程了?某某孩子特别爱跳舞,身材特别高挑,气质满分,我们家孩子是不是也该考虑报一个跳舞班了?

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只需要报名3-5个兴趣班,就能把一周5个晚上及周六周日的课余时间占满,并且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不是每个家庭都能长期承担的。

当我们把孩子的课余时间都安排得满满时,新的焦虑再次来临。因为,新一轮的“减负浪潮”又来了,国家开始打压非法教育培训机构,推行素质教育,学校作业减负,家庭学习减负,严禁“超纲学习”,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不要让孩子过早得透支学习热情,沦为“学习机器”。

当“给孩子健康快乐的童年”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再次上演“选边站队”的戏码时,家长们又再次迷茫和焦虑了。这种迷茫和焦虑每过段时间就会如期而至,好似挥之不去的阴霾。

为了从本质上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家长不再迷茫和焦虑,我们应该开始学会系统性地、结构化地培养我们的下一代。

大部分家长通常采用的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的跟风式的教育方针,这种教育方针治标不治本,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减缓焦虑,让孩子在某些方面有些许进步,但从长远来看,则是无效的,不仅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反而可能让孩子承受过重的压力,变得厌学和叛逆。

我们如何判断自己陷入了“跟风式”的教育陷阱呢?接下来,我会对此类陷阱的一些表现方式进行说明,并给出参考意见:

1、如果孩子对某些兴趣班没有明显的兴趣和热情,对某些兴趣特长的掌握并没有表现出天赋,我们就需要与孩子商量,是否继续学习这门特长?如果孩子想要放弃,即便已经缴纳了学费,也不要勉强孩子继续学习;

2、如果孩子每周课余时间几乎都被培训班排满了,那么一定需要加以重视,千万不要自以为孩子兴趣爱好广泛,所以需要样样都报班,每天的学习都得排满。

我们需要和孩子一同商量,对兴趣课程进行有效管理,我们把孩子最感兴趣,且最具天赋的课程保留下来,取消那些次一级的课程。这样就可以把孩子的课余时间预留下来,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同时也为家庭节省一笔不必要的开支;

3、放弃那些以考试加分为目的的兴趣特长班,选择那些真正提升孩子底层能力的兴趣班。如何鉴别培训班的教学目的呢?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绘画班从素描、临摹、涂色开始学习,舞蹈班以练习基本功入门学习,英语班从语法和单词开始学习,数学班以珠心算的方式学习,弹钢琴着重要求手法基础及练习曲的练习,唱歌从发声练习开始,那么这些课程就不是值得推荐的好课程。

原因是,它们普遍追求考级,也就是考级要求什么,它们就学什么。反之,我们应该挑选那些教会孩子如何审美的艺术类课程,比如:绘画应该学会感受色彩与线条之美,数学应该感受到数学之美,乐器和唱歌应该体会到音乐之美,舞蹈应该感受律动之美,书法应该体验到文化之美。提升孩子的鉴美和审美能力属于孩子的底层能力。

4、如果孩子的科目成绩不好,就报名对应的培训班,如果三门主科的成绩都不好,就报名三个培训班。这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学科成绩不好,通常不是报培训班能够解决的。

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如果做到了上课认真听讲,放学认真完成作业,每天复习当天内容,并预习第二天的课程,那么他的学科成绩一般都会维持在中等或中等偏上的水平。

如果想要进一步提升,就不是加强科目学习来提高的了,而是需要重新审视学习方法、时间规划、学习策略、学习架构、关键问题节点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也不是学校老师和培训机构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家长参与进来,和孩子一同解决。

5、如果孩子的学习资源都来自于线下,则需要考虑通勤时间,每周参加线下课程的通勤时间加在一起,一年下来是一笔不小的时间支出。我们应该谨慎地选择线上和线下的学习资源,尽可能减少通勤时间,把这些省下的时间留给孩子和家长。

当我们在教育上不再跟风时,我们才能够静下心来思考未来孩子的教育方向。我们需要思考在教育上,什么是不变的,在未来孩子步入社会之后,什么是不变的?

答案是:“稀缺能力”的价值是不变的。所有人都会的事情,就没有稀缺性,也就不会有多高的价值,反之,只有少数人掌握的能力才是我们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

从全世界范围来说,对个人教育上的投资已经是最重要的投资,因为教育资源与医疗资源一样,非常稀缺。其中,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会带来代际传承的冲突,医疗资源的不公平,则会带来对生命价值的不平等,两者都会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这也是当下很突出的社会矛盾了。

因此,国家需要严格监管教育和医疗,通过政策调控来平衡教育公平和医疗公平,成都幼升小实施统一招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解决方案。即便如此,学区房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所有人都想让孩子进入排名前二十名的名校,因为那里有最好的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进入名校,因为名校有大楼,也有大师,这些都是稀缺资源。

为了培养下一代,我们也有自己的解决方案,我们通过给孩子报班,购买学区房来获得稀缺资源,但这些看似稀缺的资源,大部分人是得不到的,即便得到了,也是被高估的。

就像名校生的孩子,大概率上,他们的子女无法进入名校,也无法在学业上超越他们的父母,富豪的后代常常富不过三代。这不是传言,而是已经被数学证明了的事实。

这说明,名校与财富固然稀缺,但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那么,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就的,究竟是什么呢?

归根结底,能够让我们的后代在未来能够有所成就的关键之处在于:是否拥有稀缺能力。

根据“常识”,我们通常认为高学历、名校背景、家里有“矿”就已经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了,但其实不然,这些“优势”只能代表过去的成绩,而不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坐拥稀缺资源未必能让孩子拥有稀缺能力,资源可能有耗尽的一天,但能力却能创造出新的资源。

我们从一组数据来看看,哪些能力才能叫做稀缺能力。从全世界的统计数据来看,我们平均每天花在看手机的时间大概是4到5个小时,其中浏览社交软件的时间大概是2.5个小时。与之对比,我们平均每天花在运动上面的时间还不到30分钟,即便是看似热爱运动的美国也一样。猜猜我们每天会花费多少时间来阅读?不算那些网络快餐文、八卦文和鸡汤文,我们平均每天花费在有价值的阅读上的时间还不到10分钟。

阅读是一件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在培养孩子阅读能力上的效果几乎为零,既没有让孩子养成长期阅读的好习惯,又没能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和读书品味。

虽然全世界人民都有待提高自身的阅读时长和阅读水平,但我国的语文教学和英语教学在全世界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英语的托福和雅思考试成绩长年全球垫底。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拼命抢占本已经非常稀缺的教育资源后,并不能对孩子的教育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所获得的收获仅仅是一个“教育保底”。

如果你有购买学区房,那么你能获得的可靠预期就是一个“名校的保底预期”,而教育的上限在哪里,也只能看孩子自己了,我们甚至不能对学校老师做出更多的要求。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多赚钱,多花点时间陪孩子写作业,多给孩子报补习班,除此之外,似乎也没什么事情可做的了。但如果进了名校,补习班也报了,家长也陪写作业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上不去,那么家长可能就要绝望了,毕竟最好的学校和班级也有排名靠后的学生,这些学生仍然被称为“差生”。

事实上,我们有更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通识教育。

因为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稀缺性。通识教育不是技能教育,不是学会一技之长那么简单,通识教育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需要系统性地,结构化地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完备自己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孩子自己的知识体系,学校教育的深度其实是够的,但广度还很不够,分科教育让知识相互独立,难以建立自己的知识图谱。

通识教育的基础任务是构建知识系统框架。这就像盖高楼大厦一样,需要打好地基,设计和搭建建筑框架,然后再填充实体。学校教育强调知识点的掌握与解题应用,能够帮助孩子打下部分的地基,但设计和搭建框架的工作,就需要孩子和家长自己来做了,否则即便有了地基,也盖不了大楼。并且,学校教育打下的地基是脆弱的,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强化地基。

想要具备设计能力,就需要对设计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为此,我们需要对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这些科目有本质上的理解,才能知道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构建知识系统的框架。

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对语文的理解。

如果非要对科目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的话,语文应该排在第一位。语文的能力远不止于学校课本中讲述的语文知识。语文在美国被称为“大语文”,并作为通识教育中最重要的科目,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语文能力不仅仅是阅读和写作能力,它的底层能力是与人交流的能力,包含倾听能力、理解能力、同理心、情商、逆商、演讲能力、写作能力等等,这些都属于稀缺能力,并且在现有的学校教育中很难提高这一类能力。

举个例子,阅读不仅仅是阅读文字,阅读的目的是思想的传递,只读书不思考是没有任何用处的。阅读需要能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在含义和潜台词,并且还要具备听的能力,能听懂话外音,能理解对方的想法,能准确地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数学学不好,很大程度上是语文没学好,学好语文可以提升所有科目的学习能力。

语文能力的提升需要借助大脑认知科学的帮助,我们需要了解人脑的记忆原理,这些原理对人类的所有学习都有效。具体的原理,我会在之后的文章中进行阐述,这里简单说下结论:我们需要根据记忆原理,帮助孩子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计划。

对于学习来说,记忆力很重要,因为具体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知识图谱,并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果我们能够调动自己的感官能力来学习,那么记忆效果会好很多;如果我们能遵循遗忘曲线,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我们将不容易忘记想要记住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够采用思维工具来构建内容线索,那么我们就能够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我和女儿raina目前采用了两种方式来阅读古诗,效果就很不错,除了记忆更牢固以外,还能锻炼raina多方面的底层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方法一:表演法

我们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来还原诗歌的场景。比如,《小儿垂钓》这首诗中,第一句是:“蓬头稚子学垂纶。”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正在河边学钓鱼。

为了还原场景,我们读到“蓬头稚子”时,就双手挠头发,感受乱糟糟的头发,当我们读到“学垂纶”时,就要伸出双手,假装自己在钓鱼的样子,并且需要配合角色的情绪和表情来演绎,脑海中浮现出诗中的场景。

这种方法就可以充分调动我们的感官功能和情感带入,不仅记得又快又好,还锻炼了我们的感官能力和表演能力,这些能力同样属于稀缺能力。

方法二:画图法

这里面有一个技能的迁移,raina平时喜欢画画,并且参加了绘画班,她的画画特长与记忆类学习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山行》这首诗,原文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raina的绘画作品《山行》

这首诗歌的关键线索都在这幅画里,里面的线索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展和人物感想。“寒山”对应图画中的山,也暗示了寒冷的秋季,“石径斜”对应了图中一路爬上山的道路,“白云”和“有人家”对应了图中天空的云和山上的房屋,“停车坐爱”和“枫林晚”对应了图中的马车、诗人和山上的枫树,以及天空的太阳,太阳把云都照耀成了晚霞,预示着傍晚时分,“霜叶红”和“二月花”对应了图中红灿灿的枫树。

因为有技能的迁移,所以raina可以更加直观的通过绘画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细节,通过色彩和图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这也是学习的一种底层能力,叫做“知识的迁移”,同样属于稀缺能力。

无论是通过“表演法”还是“画图法”,不仅能帮助记忆,更重要的是加深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让孩子学会思考和联想,增强孩子的感受能力,这些才是通识教育看中的底层能力。

简单的学习课本知识,是无法锻炼这些能力的,需要家长们帮助孩子一同设计和实施适合孩子自身情况的训练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有很多关于科学记忆法的课程存在许多误区,容易误导家长和孩子采用机械的记忆法来进行所谓的快速记忆。很多家长观看了《最强大脑》这类综艺节目,对“宫殿记忆法”等科学记忆方法有了一些直观感受,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反而死搬硬套地使用一些不恰当的记忆技巧,这样做很容易打击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432.html